AMD Ryzen 8600G、ASRock Deskmini X600,PC入門小主機準系統,開箱 – 個頭小,性能強,全面升級電腦體驗!
AMD Ryzen 8600G,有著TSMC 4nm製程的加持,內建顯示卡和AI引擎,幾乎是2024年入門桌上型電腦的首選處理器了,而顧及入門機這種尺寸小而美且兼價格實惠的輕巧與平價的前提考量,除了ASRock Deskmini X600的小主機作為AMD Ryzen 8600G 的配搭組合外,我一時竟也想不到其他的選擇。
因此,幾番思量後,我就購入了AMD Ryzen 8600G、ASRock Deskmini X600、以及相關的記憶體及NVME SSD等零組件,準備來組一台最新的入門款小主機。
以下就是我購買的各項零件及開箱、組裝細節。
AMD Ryzen 8600G、ASRock Deskmini X600 準系統,開箱照片
AMD Ryzen 8600G
AMD Ryzen 8600G,外盒、開箱
AMD Ryzen 8600G,內附散熱器
AMD Ryzen 8600G,CPU處理器
AMD Ryzen 8600G 處理器是AM5 Socket (LGA 1718) 插槽規格,換言之,處理器本身底部的金屬接點是平坦狀,而非如AM4處理器的底部延伸出鍍金針腳的狀態。
由於CPU處理器在單獨分離狀態,是裸露而幾乎沒有任何適用的外盒可以盛裝保護(除了販售的脆弱塑膠透明盒之外),因此先前AM4處理器的延伸鍍金針腳很容易在意外狀態碰彎,我就碰彎過5700G的一根針腳。因此,能夠看著AMD處理器從AM4進化到AM5的規格,心中實在非常感恩。
個人認為,AM5規格搭配TSMC 4nm的製程,讓AMD Ryzen 8000G系列、和已經問世的9000X系列成為了各種意義上的處理器完全體,已無可挑剔!
AMD Ryzen 8600G,處理器上手,外觀細節
詳細端看AMD Ryzen 8600G 處理器的上蓋,此上蓋作為均熱板使用,供塗抹散熱膏。雖然8600G功耗在45W-65W之間,但x86處理器基本不可能不上散熱器,散熱器扣具勢必會對處理器加壓,所以現今已不幾乎不會看到x86處理器不具有金屬上蓋,畢竟去除上蓋對裸晶加壓,最終很可能導致裸晶碎裂。
AMD Ryzen 8600G金屬上蓋的九處向外延伸的突出部頗特別,與Intel處理器的上蓋結構略有不同。不過只要能順利將內部高熱導向散熱器就好!
其實連Raspberry Pi 等小型電腦裝置的ARM處理器上,也時常可以看到金屬上蓋以便製造商或使用者於其上安裝匹配的散熱器,只是小型電腦裝置的ARM處理器的散熱器安裝方式,通常是讓塑膠扣具穿過PCB上預定的四個穿孔進行反扣,這種偏簡易的小型裝置散熱片安裝方式通常也不會對ARM晶片造成太大的加壓程度。
AMD Ryzen 8600G是我今天年購入的第二顆8000G系列處理器,其處理器運算裸晶 (CCD) 是採用TSMC 4nm FinFET製程技術,而I/O Die裸晶部分也達到了驚人的TSMC 6nm製程技術,可以說至此Ryzen 處理器製程已經達到了極為理想的發熱率和功耗的極先進狀態。
因此,在考慮處理器每瓦效能的前提下,在2024年第三季這個時間點購入8000G或9000X系列的AMD Ryzen處理器,幾已無任何懸念,畢竟市場上已無其他對手可以相提並論(這不是說對手陣亡了,對手還活著啦,只是不在一個檔次上)。
雖然AMD Ryzen 8600G毫無疑問是我入門小主機的第一選擇,但說實話小主機的主機板和機殼的選項時在匱乏欠缺,市場上幾乎沒有什麼選項,基本上就是ASRock的Deskmini系列可以考慮,再往上就必須組Mini-ITX桌機,而Mini-ITX桌機的機殼已經大的不利於隨身攜帶,且加入了SFX電源供應器的重量,多半大達四五公斤,已無攜帶的便利性和實用性。
AMD Ryzen 8600G,處理器型號資訊
ASRock Deskmini X600
ASRock Deskmini X600,外盒,開箱
接下來就來開箱ASRock Deskmini X600準系統吧!
雖然說是準系統,但是考量到有散熱器、外接電源適配器、和前面板I/O連接器等一堆哩哩拉拉的配件,盒子也不算太小。
主要的配件是散熱器和電源是配器,散熱器看起來有點陽春,比Ryzen 8600G內附的原廠散熱器好不去哪,所以我之後會換掉。
電源適配器,基於個人長期的品牌偏好與信賴因素,我也會換成Innergie的產品。
散熱器底部有上了散熱膏,這散熱膏是軟糊半固態狀所以要小心不要手碰到了,一碰到就會沾上。我就不小心碰到手指。
ASRock Deskmini X600,主機外觀
ASRock Deskmini X600主機本體,說實話那個電源鍵有點鳥,不是獨立的機構,而是前面板開個U型切槽變成按鍵,我很討厭這種就簡就便的省事設計。希望原廠未來加強一下這種機構設計細節。
後面板,竟然有D-Sub的輸出端子,說真的有傻眼到,這端子在2024年的現在到底給誰用?如果還保留D-Sub螢幕的使用者,估計也不會想花一筆兩萬元的錢組一台AMD Ryzen 7000x、8000G系列,和Deskmini X600。
希望主機板商設計I/O Ports的時候不要只是單純把I/O Ports空間塞滿,或是看看手上還有啥連接器庫存就塞上去,如果端子本身對使用者毫無用處,還不如就留空不要放了。說真的,D-Sub改放一個HDMI或是Micro HDMI也差不多成本吧?
ASRock Deskmini X600,背板I/O埠
唉!我比較在意的是都2024年了,還保留D-Sub的視訊輸出端子的用意究竟為何?近七八年以內的顯卡也幾乎沒有這個D-Sub的端子規格了,所以實在難以想像為什麼ASRock還要硬放一個D-Sub端子,即便是改成第二個HDMI或USB 2.0,也好過放上一個D-Sub,畢竟這種超小型主機板的背板空間有限,實在不應該浪費空間放一個幾乎不會有人使用的陳年舊端子。
卸下背板四個角落的四個固定螺絲,便可以如同拉開抽屜的方式拉出Deskmini X600的內部主機板。
ASRock Deskmini X600,主機板
Deskmini X600的主機板型號是X600M-STX,這款主機板極其精簡,完全省略南北橋控制晶片組,也就是不具有X670E、B650之類的控制晶片組,好處是省下這款小型主機板上的線路晶片布局空間且免去控制晶片組發熱問題,但壞處便是所有PCIE Lane通道只能由處理器自身提供,因此,USB 3.0、USB-C這種需要占用PCIE通道的I/O埠連接器的數量便被限制住了。
但上述省去晶片而造成PCIE通道減少的問題,在Deskmini X600的實際應用上,也不存在就是。畢竟Deskmini X600就是為了輕巧桌機的目的而存在,所以第一考量是小麻雀五臟俱全的基礎功能均備的前提下,讓使用者能夠在必要時輕鬆帶走這款小主機,重新在室內空間快速布局,或是在不用時快速收納免去桌面空間的占用,從而達到輕巧小主機的機動靈活應用。
所以,USB 3.0、USB-C等周邊連接器不夠多的問題,便不是這款入門小主機的使用者會在第一時間擔心的問題,反過來說,當初因為這款小主機的輕巧與機動性能而購入的使用者,也不應存有幻想,認為她可以提供足夠用的I/O埠連接器。
若要電腦具備夠廣夠多的周邊連接埠,當初就應該購入ATX主機板規格的桌機來使用,保證所有周邊插好插滿!
AM5 Socket的處理器插座,是金屬結構,這至比AM4的全塑膠插座好多了,我實在很懷疑在AM4的時代有沒有人因為散熱不佳導致處理器高溫而讓AM4塑膠插座變形的。畢竟AM4塑膠插座外圍沒有一圈金屬可以分攤一點散熱。
但我想可能是我多慮吧。處理器經過散熱器熱傳導降溫只要不太誇張的應用應該是不會動輒攝氏90-100度的高溫。
AMD AM5 Socket插座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插座內的毛氈狀端子也很脆弱,絕對不可以用手指伸進去觸摸,除了手指的汗水油脂可能造成毛氈狀端子氧化外,更大的風險機率是導致細小的毛氈狀端子產生移位變形,屆時很可能整個主機板報銷無法使用。
所以所有主機板出廠時,AMD AM5 Socket插座的上方都有個塑膠上蓋,必須移除才能進一步進行Ryzen 7000x、8000G處理器的安裝。
拜託拜託,千萬別手癢手賤去弄AMD AM5 Socket插座裡面的毛氈狀端子。我在使用Intel處理器的時代就弄彎過這種毛氈狀端子,好在有掰回到正常接觸位置,處理器上去有辦法開機使用,現在想起來心有餘悸。
小心翼翼輕輕放入AMD Ryzen 8600G處理器到AM5 Socket插座內,確保一切定位正常就緒。然後才準備壓下上蓋。
就這樣,小心翼翼完成AMD Ryzen 8600G在AM5插座上的組裝,我覺得這是自組電腦最需要小心的環節,因為AM5 Socket插座上的大量端子是二維陣列排列而外露的,組裝時眼力太差、手部控制精度太低、或是太過粗魯,便會弄傷端子導致處理器不能正常過電和傳輸訊號。較常見的情境是,Ryzen處理器放下到AM5插座內時,處理器一角落距離端子較高而重重落下到該處對應的端子上頭,這或許有可能導致端子變形。
雖然網路上這種案例很少見,但我想因為過於粗心而犯下這種低級錯誤的人也不太可能主動上網爆料,因為實在太丟臉,我不覺得處理器安裝失敗是極少數狀況,畢竟我也是小心翼翼地安裝,過程中總感覺有點靠運氣才能穩妥妥把處理器精準放入插座內,只是少有人因為這種處理器安裝失敗問題而上網訴苦給大家嘲笑。
認為我在處理器的安裝方式上太過小心翼翼而危言聳聽的人,大可以去參考Threadripper 的處理器安裝方式,例如下面這個影片。Threadripper 的處理器安裝方式分好幾個步驟,其中一個就是先讓處理器本身安裝到一個滑塊支架,再把處理器連同滑塊支架滑進一個插座上的樞轉支架,然後才轉動樞轉支架精準下Threadripper 壓處理器到TR4 Socket插座內。通過這麼複雜的安裝流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Threadripper處理器意外砸落到TR4插座內損毀毛氈端子的問題。
上述操作可以完全避免徒手空降處理器不平整地到AM5插座內導致毛氈端子瞬間受壓程度不一而局部變形的問題。請看過上面影片並思考我說的,然後想一想您自己過去是不是裝處理器都有完美裝好,其實是神明保佑或是運氣很好?
那為何只有AMD Threadripper處理器安裝方式這麼細膩?因為Threadripper處理器價格動輒六萬八萬十幾萬台幣起跳,主機板也是四萬多六七萬台幣起跳,必須在處理器插座上使用充分的防禦性安裝支架/治具來避免安裝過程因大意而損毀處理器或插座悲劇。
想想看,使用者安裝時直接死在安裝處理器到TR4插槽這一步,不是羞憤去跳樓,就是對原廠興訟。當然是務求安全把安裝過程設計到最完善避免伺服器還沒組好就掛點的搞笑問題。
消費級的AMD Ryzen系列處理器,當然就因為價格成本問題懶得在處理器插座本身做這麼多道防禦性的安裝支架/治具。所以DIY的使用者本身要很有警覺性和專注力在組裝過程把處理器好好放到定位固定好。
Anyway,過了處理器安裝的最難一關,後面的零組件組裝就輕鬆多啦!
這邊還要另外提到的是,ASRock Deskmini X600所採用的處理器供電模組相數是6相,應付8600G、8500G也就差不多了,更多核心和功耗的中高階處理器,很可能Deskmini X600沒辦法提供足夠的供電能力來維持中高階處理器的尖峰輸出,屆時不是處理器跑一跑降頻降壓,就是出現不知名的症狀。
Deskmini X600就是定位在無主機板晶片組的簡易入門主機板,請嚴格在此前提下規劃小主機的硬體組態。
AMD Ryzen 8600G與Deskmini X600適用的RAM記憶體、NVME SSD固態硬碟、Wi-Fi 6E無線網卡等配件
接下來要介紹這次搭配Deskmini X600小主機組機的零組件,也就是AMD Ryzen 8600G與Deskmini X600適用的RAM記憶體、NVME SSD固態硬碟、Wi-Fi 6E無線網卡等配件。
Micron 美光 DDR5 SO-DIMM筆記型記憶體
是的,ASRock Deskmini X600採用DDR5 SO-DIMM筆記型記憶體,而非DIMM桌上型記憶體,這是為了兼顧縮小體積下的有限空間應用所致。但我是不太欣賞筆記型記憶體,畢竟插槽型式與DIMM桌上型記憶體不相容。
不過為了成就2024年的最佳入門小主機,只能妥協於Deskmini X600的筆記型記憶體配置啦!
說到SO-DIMM與DIMM的規格差異問題,目前是有廠商做出Conversion Module的,但不曉得有無其他問題就是。
美光的記憶體儘管不是頻率最高,記憶體延遲也非最短的,但多年以來皆是我的記憶體首選。因為我沒在美光記憶體上遇過相容性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其他佳的記憶體也很優質就是。
但根據我過去經驗法則,記憶體直接挑美光品牌,是沒有啥需要擔心的問題的。
但如果是走電競目標或是高端多媒體生產力的電腦目標,就有必要挑選記憶體延遲參數漂亮且時脈拉高的產品了,不過這需求在我對2024年入門小主機的規劃上是不存在就是。
這次我只安裝一隻單支16GB RAM,而非採用雙通道安裝兩隻8GB RAM,主要是考慮目前這台小主機就是文書和多媒體放映的功能,沒有需要做多媒體編輯轉檔,所以暫時無須到32G以上的記憶體,而Deskmini X600僅有兩個記憶體安裝槽,現在裝滿兩隻8GB記憶體便無任何升級空間,後續必須忍痛重買兩支16GB的記憶體,屆時閒置下來的8GB記憶體也因為沒有其他筆記型電腦可以安裝而導致完全閒置。
經過上述考量後,我決定先捨棄雙通道多進多出的速度優勢,先安裝16GB單支記憶體,保留日後升級空間。
SO-DIMM記憶體的結構是短而高。其實顆粒都是與DIMM桌上型記憶體相當的,無甚區別。
與記憶體選擇所依賴的經驗法則相若,我對做為系統碟的NVME SSD固態硬碟的長期首選也是Samsung。簡單來說,我2019年購入的Samsung 970 Pro 512G做為系統碟還在穩妥妥的服役中。 所以選擇Samsung固態硬碟作為我重要電腦的主系統碟和延伸碟,可以說是毫無懸念。
Samsung 980Pro 1TB NVME SSD固態硬碟
本來Intel的SSD固態硬碟也是我的另一第一選擇,但Intel已經退出SSD市場,現在能夠買到的eBay庫存品大多是慢速的SATA SSD,品質固然是好,但對於系統碟來說就無法達到高速讀寫的要求了。
所以要建構一台新電腦,系統碟首選仍是持續發展到PCIE 4.0架構的Samsung NVME SSD系列。
NVME SSD真的是一件很嬌小脆弱的零件,千萬不要生出想玩一玩掰彎的念頭,他的電路板實在太薄太小了。
Samsung 980 Pro與 980差異在於後者沒有內建DRAM,存取速度也只有約一半。所以在入門小主機上掐預算較緊的使用者,可以考慮再降規購買Samung 980這種無DRAM的版本。
Samsung目前最高的NVME SSD規格是990 Pro,但因為與980 Pro有價差,所以我在入門機的配置上便選擇了Samsung 980 Pro。目前用著也沒有任何的問題。
當然啦,市售的NVME SSD有超多選擇,只是有些二三線SSD品牌,不僅NAND顆粒來源沒有公開,連TLC、QLC的顆粒規格都沒有說明,而且這種不公開重要NAND規格的做法似乎正在成為SSD產品的常態,這真的詭異。
因此,為了避免後續潛在資料安全性問題,我目前並不會想主動去探索新的NVME SSD品牌可能性。若使用者不介意在某些意外狀況下可能需要重灌系統,且願意為了CP值或是品牌探索而冒險,我覺得這也是好事,更多的使用經驗分享可以讓大家知道更多好的產品。
Anyway,NVME SSD的簡易解說就到這裡。
Intel AX210 Wi-Fi 6E 無線網卡
接下來介紹一下準備安裝到ASRock Deskmini X600的Intel AX210 Wi-Fi 6E 無線網卡。
ASRock Intel AX210 Wi-Fi 6E 無線網卡,基本上我買來沒多久就後悔了,不是因為功能或是規格的任何問題,而是買了後沒多久發現Amazon上同類產品價格只要七折。
這有點讓人不太爽。
產品本身運作很好倒是沒有問題。
不過購買當下的兩三天內,我有臨時帶小主機出國使用的需求,所以沒有時間做這麼詳細的Survey,也沒辦法等待Amazon寄來產品。
Intel Wi-Fi 6E AX210 NIC無線網卡的規格是M.2 A E Key的連接器規格,簡單來說就是比M.2 2280短的M.2 2230插槽。
這款無線網卡是Deskmini X600不能或缺的零組件,因為他同時擔負了Wi-Fi和藍芽5.3傳輸功能,如果沒這張AX210無線網卡,藍芽鍵盤和滑鼠全別想用!
Intel Wi-Fi 6E AX210 NIC無線網卡右上角有兩個同心圓狀的連接器,這是天線連接器,可以安裝兩條天線傳輸線,這兩條天線傳輸線末端有接駁對外的同軸天線連接器,上述兩個同心圓狀的連接器在跟天線傳輸線安裝時不太好安裝,手指需要發點力把傳輸線上的連接器壓下去到同心圓狀的連接器上。
可以說天線的安裝算是小費力的環節,不過安裝失敗倒也不會導致零件損毀,比安裝處理器的壓力小多了。
無線網卡的背面沒有任何的零件布局。
來看看Intel Wi-Fi 6E AX210 NIC安裝過程,與NVME SSD的安裝過程雷同,都需要固定螺栓把網卡鎖定固定好。
這個無線網卡的M.2 2230插座是在NVME SSD M.2 2280插座下方,所以必須先固定好無線網卡才能接著固定NVME SSD。
在安裝好無線網卡後,接著安裝Samsun 980 Pro NVME SSD固態硬碟。
不太需要擔心這兩張M.2網卡和固態硬碟的散熱性,後面處理器散熱器裝上後,上頭的風扇風力基本上足以提供Deskmini X600內部零組件所有的熱對流與熱交換。這畢竟是小主機嘛!不會做什麼瘋狂的多媒體生產力應用。
這張照片可以看到NVME SSD下方的Wi-Fi 6E無線網卡,基本上兩者間有空隙的,無需太擔心散熱問題。
另外我覺得安裝M.2的介面卡是有點煩人的事情。
主機板上最大的零件是處理器的散熱器,很多主機板把規格最高的M.2插槽(例如PCIE 5.0)安排在散熱器投影面覆蓋的範圍內,也就是說散熱器安裝之後,沒有取下散熱器基本上不可能卸下M.2的介面卡,其實M.2介面卡插槽這種可能會定期替換上頭SSD消耗品的介面,應該要有個簡易的可拆卸集成手段,把多個M.2插槽二次集成到一個新的集成模組上,並在這個二次集成模組上配合特規的連接器跟主機板做可拆卸連接,最好是安排在遠離散熱器的投影面範圍之外。
但這也是想想噴噴口水而已,畢竟真的要做這種新架構和主機板重布局,也只有廠商可以做到。
總之我認為主機板有很多萬年架構實在該翻新改革。就像最近有出現背插式主機板,把ATX電源插座安排在比較空曠的主機板背面,方便了安裝與線路布局,但這還須配合特定的背插式機殼,要同時改革這麼多陳舊的設計是蠻辛苦的,使用者也容易買錯產品而導致不能相互支援。
Thermalright AXP90-X47 Full 全銅散熱器
Thermalright AXP90-X47 Full,外盒、開箱
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Copper全銅散熱器,不必多說的好物,用在小主機的散熱已經綽綽有餘。
這個金屬固定背板在Deskmini X600沒有作用,直接採用Deskmini X600的散熱器安裝背板即可。
需注意的是,這款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Copper是47mm的高度(含風扇),ASRock Deskmini X600的內部空間允許的散熱器安裝高度也是47mm,實際上安裝時風扇已經緊緊貼住ASRock Deskmini X600機殼的內側天花板,我觀看了許久覺得風扇轉子似乎會被干涉到,所以根本沒上機。
後來我又臨時購入Noctua NF-A9x14 PWM風扇,這款風扇厚度只有14mm,裝上 Thermalright AXP90-47的散熱器上其實還是頂住了Deskmini X600機殼內側,但是沒這麼緊,開機時風扇轉子高度也略低於機殼內側所以沒有干涉。但我沒有再重新驗證Thermalright AXP90-47的原廠風扇是否會與機殼內側干涉了。
不過Noctua NF-A9x14 PWM風扇鐵定是比原廠風扇安靜多了,屢試不爽,所以風扇升級的部分我也毫無懸念。
至於Deskmini X600這種小機殼,要避免干涉問題,直上NOCTUA NH-L9a比較省事,我純粹是很想使用Thermalright的純銅散熱器才冒著裝不進去機殼的風險去購買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Copper來使用,好在運氣好人品好有順利解決安裝問題。
Thermalright AXP90-X47,外觀
下吹式的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全銅散熱器,跟其他家的下吹設計沒啥太大區別,唯一區別就是滿滿的銅材料來提供決掐的熱傳導率。
Thermalright 的風扇性能除了高RPM下聲音較大,過去使用經驗上沒有任何問題,但靜音方面終究是不如Noctua的術業專攻,畢竟在風扇轉子、靜子、軸承方面所採用的技術並不相同。
當然,Thermalright的散熱器主體本身是不會輸給其他品牌的,我多年以來有更新組裝電腦,幾乎只有買Noctua、Thermalright兩家的散熱器,也未曾對這兩家的產品失望過。
當然這都包含個人喜好,也有許多其他家的散熱器產品的客觀評測讓人看了很心動,無奈我只是個人PC用戶所以沒有巨量的電腦新品可以用來玩不同的散熱器。
這款散熱器購入時不小心太早掀起銅底的塑膠保護膜,導致有點被我手指碰到沾染了一點手指上的油脂,但事後塗抹散熱膏組裝進行散熱,確認並沒有實際影響,AMD Ryzen 8600G處理器溫度在Ubuntu 24.04下通過瀏覽器觀看4K60P影片也不過攝氏57度。
不過呢,這種太早提前掀起散熱器的銅底保護膜的意外,還是能免則免,畢竟銅材質也很容易刮傷,即便散熱膏可以抹平表面凹凸不均的狀況提供處理器平坦接觸面,但弄傷銅底還是頗令人不悅。
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全銅散熱器附上了八顆安裝在主機板底部的固定螺栓,用來固定AM4專用的八字形扣具架橋,四顆長、四顆短,端看主機板本身所在的機殼支架之間是否有足夠空間。
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 這類比較早期推出的散熱器產品,手冊或說明書SPEC上只寫明支援AM4插槽,但實際上AM4和AM5在主機板背面的散熱器底板是腳位共用的。所以即便手冊或說明書上沒有寫出支援AM5處理器,但是AM4處理器的扣具配件實際上完全可以通用於AM5處理器上,所以買來這類產品發現沒有AM5適用的字樣時也不用太驚慌,比照AM4的安裝方式去安裝即可。
AMD Ryzen 8600G搭配ASRock Deskmini X600小主機完成組態
完成組裝後的AMD Ryzen 8600G搭配ASRock Deskmini X600小主機完成組態,可以說是極為精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作為入門小主機,完全毫無懸念!基本的文書和多媒體放映功能已全然齊備。
另外,這張照片的拍攝當下,我忘記把Intel AX210 Wi-Fi的兩根天線也裝上去,所以後來又拆掉SSD把天線裝好才完成組裝。
小結
AMD Ryzen 8600G搭配Deskmini X600,就是我心目中2024年此時此刻的入門小主機首選了,再無其他第二選項。當然在Ryzen 8000系列的前提下,不考慮AI晶片的未來AI應用擴展性,也可以再降一級改為AMD Ryen 8500G處理器進行入門小主機的建構。只是兩顆處理器目前價差在一千元台幣左右,捏一下上去Ryzen 8600G買一個未來AI應用擴展的機會,也是挺不錯。
以下是AMD Ryzen 8600G搭配Deskmini X600組裝的入門小主機的優缺點,供參考:
優點:
1、AMD Ryzen 8600G是2024年新推出的TSMC 4nm製程的集成內顯示卡和APU的最新款處理器,45-65W的TDP省電低溫,且免去了額外安裝顯示卡的煩惱。
2、AMD Ryzen 8600G內建的AMD Radeon™ 760M顯卡,支援了高達8K影像的H.265及AV1的編碼與解碼,可以說是誠意滿滿,即使不做編碼的多媒體生產力工作,單純觀看Youtube4K以上的影片,也是遊刃有餘。
3、AMD Ryzen 8600G支援的DDR5 系統記憶體達驚人的256GB,即便一部分是為了讓內顯共用,但也非常驚人。(但小主機雙插槽基本上無法插滿256GB記憶體,目前雙插槽僅可插滿128GB。)
4、AMD Ryzen 8600G內建了算力達16TOPS的AI引擎,雖然對使用者來說沒有明朗的個人電腦本地運算的具體AI應用,但相信在未來AI應用不斷擴展下,終究可以用到內建的AI引擎功能。因此Ryzen 8600G內建的AI引擎等於是未來應用的預先保障。
5、Deskmini X600主機輕巧,約1.5公斤(加上Innergie 推出的19.5V 180W電源大約兩公斤),可以隨意搬運到任何有電源插座的地點,雖不能稱之為行動電腦,但對於需要在不同地點間移動的電腦使用者來說無非不是佳音。
6、可安裝的散熱器(Thermalright AXP90-47 Full)規格遠高於筆電的散熱器規格,因此不會有如同筆電處理器全速運轉時跑在攝氏85-95度的驚險高溫以及筆電C蓋燙到手指無法打字的問題(當然使用Deskmini X600的情境下也不會把手拿去碰主機啦XD)。
缺點:
1、AMD Ryzen 8600G的L3快取只有16MB,是7600x的32MB L3快取的一半,效能自然稍難匹敵。
2、Deskmini X600的I/O埠略顯單薄,只有兩個USB3.2 Type A和一個USB3.2 Type C,並且加入了無用且目的難明的D-Sub輸出端子(不是我不懂D-Sub可以拿來接什麼,而是我不曉得為什麼廠商會預設2024年會買新電腦的人類還能用到D-Sub端子?)在緊湊有限的後面板區域採用了規劃欠佳的設計。
3、Deskmini X600前置面板的3.5mm插孔,竟然是麥克風接孔而非耳機孔!!幹!這真的令寶寶我有驚訝到!!(還好我拿出陳年的USB DAC外接音效裝置去轉接耳機才有辦法聽音效和音樂)。是說HDMI孔雖然可以同時輸出音訊,但也要螢幕本身有喇叭才有意義。
僅管上述各項我列出的各項缺點中,一部分有點令人傻眼,但是實際體驗上我覺得這種AMD Ryzen 8600G搭配Deskmini X600組裝的入門小主機,仍是2024年的一時之選。這種入門小主機既可以做為小孩、學生的入門機,也可以做為長輩機,預算上掐住了就不太有壓力。此外,這種小主機零組件都是分拆可替換的,不像是筆記型電腦的複雜不可拆卸的組裝那般無法自行維修必須進場,所以價值上還是有的。
我在組好這台小主機後的兩天,就帶他飛出國去旅遊兼工作了(當然還必須攜帶可攜式螢幕、鍵盤和滑鼠),雖然比筆電重了些,體積立體了些,但可靠多了,也不會擔心移動過程中壞掉回台還要回廠修,畢竟都是自己組裝的,稍微替換零件交叉測試就知道哪裡有問題。
AMD Ryzen 8600G官方資訊
ASRock Deskmini X600官方資訊
3C相關文章
電腦類相關產品開箱文
Thermalright AXP-100 全銅散熱器,開箱 – 低高度適合ITX機殼,壓制 AMD Ryzen 8700G八核心溫度,綽綽有餘!!!MikroTik CRS309-1G-8S+IN 10G光纖交換器,開箱 – 高速靜音交換器之王,無風扇,大散熱鰭,實現寂靜數據交換巔峰!
MikroTik CRS317-1G-16S+RM 10G光纖交換器,開箱 – 320Gbps Switch之力,性價比最高之內網設備數據交換中樞
MikroTik CCR2116-12G-4S+, ROUTEROS路由器,核能級吞吐效能,翱翔網際多重宇宙,ISP機房就是你家!
MikroTik RB5009UG+S+IN路由器,10Gbe起點,元宇宙入口,唯一資訊箱可容的萬兆光口Router!
Ubiquiti UniFi Switch FLEX XG 10Gbe 電口交換器- 絕靜無音 4埠 10Gbe RJ45 Switch,上下大鑄造鋁散熱器,書臥房也能打造無音萬兆高速子區網
UniFi Protect 相關產品
UNIFI SMART FLOOD LIGHT 智慧探照補光燈,開箱 – 連動UNIFI 攝影機動作照亮暗處,性價比仍待提升
UBIQUITI UNIFI G3 INSTANT WI-FI 無線攝影機,UNIFI PROTECT 系統中最超值, 身形如麻雀,用料如殿堂
UniFi G4 Pro,4K 監視攝影機,開箱,畫質無懈可擊,夜間車牌也能清楚辨識,UniFi Protect UNVR價格效能痛毆白牌主機
UniFi G4 Bullet 開箱
UniFi G3 Flex 開箱
跨類分享 – 皮靴延伸閱讀
WESCO Boots
WESCO MOTOR PATROL ENGINEER BOOTS,窄楦工程師靴,著用、介紹 – 體面緻密皮革、軟鬆柔韌筒身,優雅與成熟兼備
WESCO BOOTS JOBMASTER BURGUNDY 7INCHES 酒紅七吋皮靴,介紹,著用狀況 – 北美靴王,作工及舒適度略遜於WHITE’S BOOTS,製作期過長
最後的工程師, WESCO VINTAGE NARROW ENGINEER BOOTS 7400,開箱
日系皮靴
JOHN LOFGREN ENGINEER BOOTS 酒紅工程師靴 – HORWEEN CXL BURGUNDY COLOR 8 美靴日帝,匠藝技滿 – 預算充裕下的賞玩美品
Rolling Dub Trio Sloth,純日血統美式皮鞋,開箱 – 鬆緊帶夏季便鞋 – 無鞋帶、穿脫迅捷,Horween CXL 皮革,高質感高舒適高便利
ROLLING DUB TRIO COUPEN 皮鞋,介紹、著用狀況-日系美式皮鞋,德永勝也
RED WING
RED WING 8138 MOC TOE方頭皮靴,介紹,著用狀況 – 介於酒紅與咖啡之間的IN-BETWEEN色調,迷人而深沉內斂
Red Wing 9077 Mil-1 Congress Boots 皮靴,介紹,著用狀況 – Chelsea穿脫迅速,作為雨靴,Featherstone Leather 足與 Horween CXL 勝負
RED WING 9870 IRISH SETTER ROUND TOE 皮靴介紹,皮靴保養知識、保養油介紹,100%反對暴力磨出茶芯皮革 – 論壇提及的小狀況根本完全正常
RED WING 9874 KLONDIKE 茶芯皮靴,開箱
RED WING 9011 皮靴,工靴紳士,開箱
RED WING 2996 LINEMAN 猴靴,開箱
RED WING 8138 6″ MOC TOE 六吋靴,開箱
White’s Boots
WHITE’S BOOTS LACE TO TOE 短臉 7吋皮靴,介紹,著用狀況 – 北美靴王,HORWEEN CHROMEXCEL BLACK,皮靴攻頂首選,100%反對暴虐皮靴致舊化~
WHITE’S BOOTS MILITARY POLICE (MP) SERVICE BOOTS 6吋軍警皮靴,介紹,著用狀況 – 北美靴王,HORWEEN CHROMEXCEL BLACK
Truman Boot
TRUMAN BOOT BAY DOUBLE SHOT MOC TOE,開箱 – 地表1ST最高階方頭皮靴,輾壓RED WING
Grant Stone
GRANT STONE BRASS BOOT SADDLE TAN,開箱 – 植鞣皮、皮內底、皮中底,超越RED WING舒適度,值得一試
跨類分享 – 皮革鞄延伸閱讀
SADDLEBACK LEATHER SATCHEL 皮革鞄,介紹,著用狀況 – 耐用度鞄王,美國製造,百年保固,不壞金具,一生可靠夥伴
WP Standard Cargo Tote Bag超大全真皮托特鞄,開箱,介紹 – 美國本土品牌,頭層牛皮耐用度高 ~ 疫情下外出補給也帥氣,一鞄容量大滿足~